正在美國訪問的印度總理莫迪,繼續受到搖滾巨星和羅馬教皇才享用的歡迎。同時,紐約法院向他發出的“傳喚”也繼續有效。這兩種天壤之別的對待,都是真實的,也都意味深長。
  美國以超高規格接待莫迪,至少出於三個方面考慮。首先,是想拓展美國在印度的市場。美印關係長期不溫不火,在雙方經貿方面得到體現。美印去年貿易額僅為637億美元,而中美貿易額則高達5210億美元。在軍事領域,印度雖最近加大進口美國武器裝備的步子,但累計總額也不過百億美元,與進口蘇俄武器巨額開支不可同日而語。
  印度經濟呈上升勢頭,莫迪總理又有雄心勃勃的振興印度經濟計劃,美國把印度視為最具潛力的市場很正常。
  其次,籠絡印度,遏制中國。對此,美印媒體都不諱言。美國實際上一直在盤算:從北往南數,日本、澳大利亞、菲律賓、越南,或對美國言聽計從,或有意往美國身上貼,如果能拉上印度,抻大對華包圍圈,亞洲“小北約”就可以形成。以印度的塊頭和與中國為鄰的地理位置,美國對印度自然格外寄予厚望。
  再次,彌補以往對莫迪的虧待。將近10年,莫迪一直被美國當成“狂熱的宗教主義者”,“不受歡迎的人”,拒絕給他發赴美簽證。如今莫迪訪美,華盛頓很想用最具轟動效果的歡迎方式,向他討好,為其正名,對他作變相的賠禮道歉,請他大人大量,不計前嫌。
  紐約地方法院向莫迪發出“傳喚”,指責他要為2002年數百人死於古吉拉特邦的暴亂負責,這種追歷史舊賬、揭人瘡疤的舉動,看似哪壺不開提哪壺的無釐頭,其實不然。美國從官方到媒體,講了莫迪近10年壞話,使他在美國百姓中名聲很差。直到一年多前,眼看政治聲望高隆的莫迪有可能登上大位,美國駐印度大使才與他聯繫。今年5月,莫迪就任後,奧巴馬第一時間通話祝賀並邀請他訪美。美國當政者可以這麼花樣滑冰般迅速轉彎,來個瞬間變臉,但百姓跟不上如此實用主義隨機應變的節奏,或者也不想跟。於是出現了“傳喚”這種令主客都難堪的尷尬。其實,在很大程度上,這是美國長期對莫迪和印度貶損的一種自然反映。
  “傳喚”事件對莫迪總理和印度都是一種提醒,從中不難看出美國政府的政治心態和處世之道,對莫迪前倨後恭、天差地別,前者是美國想以“人權衛士”自炫,後者則合了“拍馬是為了騎馬”的民諺。印度不少有識之士向莫迪進言。尼赫魯大學教授切諾伊說他要“給莫迪訪美提個醒”:印度不能失去外交獨立性,否則將給印度帶來災難。前外長納特瓦爾·辛格說得更直截了當:“莫迪要小心,美國想跟印度建立反華同盟,真要這樣,將成為一場災難。”
  繼續奉行不結盟政策,在大國間巧妙周旋,使印度的利益最大化,看來是莫迪總理的既定外交戰略。從一個月內他與中美日三國元首的會談情況,便可見端倪。美國企圖拉印製華的打算要落空,是不言而喻的。(勞木)  (原標題:勞木:莫迪訪美既當貴賓又遭“傳喚”,奇觀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u98yuqwg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