央廣網北京3月11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《全國新聞聯播》報道,今年全國“兩會”期間,公立醫院改革被國家衛生計生委主任李斌列為全年工作的難點。今年,縣級公立醫院的改革將從去年311個縣擴大到1000個左右,城市公立醫院的改革範圍也將由原來的17個市拓展到至少每省至少一個城市。醫改深入進行,但醫療改革應當以兼顧大多數人的“公益”為目標,還是要追求醫院的“效益”?兩會代表委員展開熱議。請聽兩會特別報道《大國復興路》第七篇《醫療改革:公益與效益》。
  2013年,全國醫療衛生機構門診量是73億人次,醫療糾紛約7萬件。儘管糾紛發生率不到十萬分之一,但醫患關係還是被罩上了厚厚的陰雲。在全國人大代表許戈良看來,醫改推進多時,“看病難”的情況在一些地區仍然存在。
  許戈良:公立醫院特別是城市大的公立醫院就診量是我們改革初期就診量的200多倍,但是我們的服務能力增加了不到100倍。醫療機構的擴張和醫療人員、人才的培養和成長,跟我們的市場需求完全不匹配。
  全國人大代表明經華對醫療改革的整體效果予以肯定。
  明經華:現在看病基本醫療服務還是能夠享受到,現在關鍵是大病這塊,它就導致家裡又返貧,我覺得大病救助這塊還是應該加大力度。
  患者抱怨看病不易,醫務人員同樣有苦衷。
  全國政協委員、原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:現在我們的一級護理,就是護士整天在病房照顧病人才25塊,如果你要請個護工,最少要100塊錢。現在的醫療服務體系是扭曲的,醫療服務的價格市場是扭曲的。醫院為了生存下去、為了獎金就出現了所謂的過度醫療。
  全國政協委員姚哈斯認為,醫改要改的根本問題是投入和需求的矛盾。
  姚哈斯:咱們國家的國力不夠發達,對醫院的投入力度不夠,你看現在人民群眾醫療的需求日益增長,越來越大越來越高。現在是醫院所有的東西都是自己自負盈虧,對醫院來說真的是比較困難。
  醫改的方向究竟是“公益”還是“效益”?醫療機構的盈虧應該由政府兜底還是由醫院自負?
  全國人大代表胡梅英:現在就是說公立醫院都是定位公益性,非盈利性的,但是現在目前國家實際上撥款非常少,就是財政的撥款夠不上退休職工一半的工資,那所有的人員開支、基礎建設、設備,都是需要醫院自己來(解決)。
  全國人大代表周有財則認為,讓醫院追求“效益”也未嘗不可。
  周有財:根據我們國家的情況,醫改必須在體制上進行改革,所以跳出公益性的圈子,一定要市場化、產業化。管辦分開、醫葯分開、鼓勵醫生自由職業,這樣醫療資源也解決了,企業的機制都發生變化了,就不會出現現在的亂現象。
  這一背景下,全國人大代表李振江認為,應當鼓勵民營資本的進入。
  李振江:民營資本進入公立醫院是大勢所趨,我們國家鼓勵民營資本進入醫院,醫療終端這一塊也下發了文件,但是在各個省,在執行方面還沒有具體的指導思想,觀望非常嚴重,我認為有實力的民營資本,特別是有醫葯背景的應該是強強聯合。
  全國政協委員沈中陽: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正是應該放開的時候,甚至醫保是不是由政府來做都可以討論。包括天津都可以搞試點,你自己錢的為什麼不能自己做主,我自己交醫保,我看哪個好,我給哪個。你給他選擇權,有錢上高的沒錢上低的,沒有抱怨了。
  全國人大代表葛明華強調,“公益”與“民營”並非對立的概念。
  葛明華:對於民營醫院的概念,我們不要把它跟公益對立起來,如果民營醫院是個非盈利性的醫療機構,它同樣是公益性質的,如果它是個盈利性的醫療結構,每個老百姓追求的需求是不一樣的,它可以和公立醫院有個差異化的發展。  (原標題:《大國復興路》第七篇:《醫療改革:公益與效益》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u98yuqwg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